新闻资讯
储能技术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技术之一。
近年来,我国新型储能市场规模也正稳步增长。数据显示,2021年新型储能产业规模550亿元,预计2022年产业规模将突破千亿,2024年产业规模将达2890.7亿元。
在市场的驱动下,国内新型储能技术取得了重大进展。其中,锂离子电池技术发展快,目前所占市场份额大。全钒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已具备大规模产业化条件;钠离子电池、铅炭电池、锌基液流电池等也已具备初步进入产业化准入条件。
作为风口前的“新秀”,当前,储能产业关注的问题有哪些?8月16日,由有材®主办,新材料在线®、寻材问料®联合协办的“2022有材®电池材料与储能技术云展会线上系列论坛(二)暨储能电池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邀请到不同储能技术路线的企业、下游电力电网等应用企业、科研院所、产业研究院等行业专家,聚焦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全钒液流电池、氢燃料电池及固态电池技术等当下受关注的储能技术及其发展进展,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本次直播,共计吸引了2万余人次收看与互动。
孙立贤 桂林电子大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
《储氢储热材料》
“双碳”战略是氢能发展的驱动力。2020年起,全球氢能发展进入加速阶段,本轮氢能发展浪潮的三个重要驱动力包括能源转型、经济增长和脱碳发展。
各个国家根据自身国情与特点,提出了侧重点不同的氢能发展目标。应对气候变化的脱碳愿景逐步成为全球氢能大规模部署的重要驱动力。
实现中国能源转型。中国要坚定目标,尽快明确2025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占比目标,以及细化到电力、供热、交通等分领域的目标。
除了坚定目标,还应博采众长、自主创新、放眼世界。
李明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投资开发事业部副总经理
《新型储能发展、商业模式及投资机会研究》
新型储能规划明确提出技术创新方向。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储能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推动成本下降、安全提升、效率提升、实现新型储能规模化应用。
从当前储能发展规模情况来看。截至2021年底,全球已投运储能项目累计装机容量达到209.4GW,同比增长9%,抽水蓄能在中国和全世界范围的储能占比接近90%,但是该比例在逐年下降。新型储能中电化学储能的累计装机规模大,占比接近90%。
2021年,中国压缩空气储能新增装机0.24GW,新增占比较小。液态空气储能也处在更为早期的示范阶段。
张永柱 中南大学冶金学院 教授,加拿大NRC国立研究院 研究员
《动力电池产业从传统到固态电池的技术路线升级与迭代研究》
从锂电的中期发展来看,主要通过现有材料体系的迭代升级和结构革新推动能量密度提升,实现增效降本。
如材料迭代,中短期内正极材料仍将维持磷酸铁锂和三元材料并行的格局,并在当前化学体系基础上进行技术迭代;高镍三元材料在半固态向全固态发展的过程中仍有适配价值,前景广阔。在结构革新方面,在已实现成熟应用的锂电池材料体系下,在电芯、模组、封装方式等方面进行结构上的改进和精简,以提升电池的系统性能。
从锂电池长期发展来看,不断降低电解液含量向固态电池发展是行业内较明显的趋势,但全固态电池仍面临较大的技术挑战。
从锂电池远期发展来看,产业将受锂资源短缺制约,钠离子电池已展现成为重要的备选路线,钠离子电池实现商业化后将与锂电池形成互补的格局。
孔东波 湖南法恩莱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钠离子电池电解液》
钠离子电池具有低成本、高安全、设备兼容等优势。
在成本方面,钠离子电池相对锂离子电池低30%-40%;在安全性方面,钠离子电池的化学性能稳定性高,电阻稍高,受热受冷表现均比锂离子电池好,示范产品在国标测试中热稳定性远超安全要求。
在设备兼容方面,由于钠离子电池与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和电池结构相近,钠离子电池的电解液及正极材料开发可借鉴锂离子电池的成熟技术,同时可以兼容现有的锂电生产设备。
由于钠离子电池本身能量密度较低且提升空间有限,目前预测在行业内更多地扮演新能源细分领域替代者的角色,有望率先在对能量密度不高、成本敏感性较强的储能、低速交通工具以及部分低续航乘用车领域实现替代和应用。
戚兴国 溧阳中科海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钠离子电池-储能的新选择》
我国锂资源较为紧缺,80%依赖进口,存在“卡脖子”风险。数据显示,中国锂资源储量约810万吨,占比全球6.31%。
锂被称为“白色石油”。其价格在近两年也一路上涨,从2021年的4万元/吨,涨至目前的50万元/吨。
相对而言,我国钠资源储量丰富,钠存在海水或盐湖中。表现出分布广泛,成本低廉等优点。我国碳酸钠市场规模达到了千万吨的级别,可支撑大规模储能技术的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在生产方面,钠离子电池的原理、工艺、技术与锂离子电池相近,发展也较为迅速。
全球对钠离子电池的发展支持十分明显,中国、印度、美国、欧洲、欧盟都推出了钠离子电池发展的相关计划。
万军喜 深圳吉美瑞科技有限公司 顾问专家 玉林师范学院研究员
《过程强化连续流制备锂电材料的研究及实践》
2020年以来,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因安全性好、循环寿命长、成本低等优势,在动力和储能领域发展前景看好。已经超过三元材料。
磷酸铁锂的主流生产路线是磷酸铁路线。磷酸铁的制备方法包括铁法、钠法和氨法,这些方法的反应方式都是湿化学法,需要在水溶液中进行。湿化学法制备粉体材料具有化学组份均匀、尺寸可达纳米级、形貌可控、掺杂容易等优势,成为工业生产广泛采用的方法。
在工业生产中,磷酸铁锂产品的稳定性和可控性是企业生存的核心要素,如何缩短流程、稳定工艺、地制备出性能稳定可控的材料一直是科学界和工业界追求的方向,也是规模化工业生产的“卡脖子”难题。
在论坛现场,新材料在线®副总经理井开元还介绍了有材®云展会。据悉,有材®云展会,可以让企业不受时间、地域限制地进行“云参展”。
有材®云展会通过VR模拟线上展厅、分类导览将企业展位全景、企业信息、展品信息等搬到线上。其优势在于曝光时间长,可实现356天x24小时永不落幕。成本较低,仅5元/天,线上对接交流。获客线索方面可以结合数字化营销,获取更有效、更精准的信息数据。另外,还具备不受外在环境因素影响,具有抗风险的优势,保证展商健康安全。
各大品牌终端、投资机构、政府园区等用户可随时随地线上“云逛展”,找到心仪的材料、设备、项目等解决方案。一键即可对接供应商。
除了查看各大实力展区,还可观看线上论坛、展会直播及对接需求。
目前,有材®云展会展示范围已覆盖动力电池、显示半导体、材料成型加工、磁性材料、可持续材料、碳材料、改性塑料、材料分析测试、3D打印、生物医用材料、高性能纤维、热管理材料、可降解材料、先进陶瓷、粉末冶金、氢能、涂料、AR/VR等20+热门领域。